更多服务
石家庄市藁城区:从“有没有”向“强不强”转变的科技密码
日期:2024-09-10 浏览

创建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宫面专用面粉,破解宫面生产中易断头难题;创新实施麦椒套作千亩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农户发展麦椒套作超1.3万亩,实现亩均增收超3000元……

近年来,石家庄市藁城区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抢抓全市大力支持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机遇,以发展优质粮食、设施蔬菜、食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招引培育农业技术人才、实施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等系列举措,持续激发农业企业内生动力,增强全区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搭平台,释放创新活力

9月6日,藁城区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的面粉加工车间里,公司董事长赵国辰带着技术人员盯在生产一线,磨粉机、筛粉机、清粉机等各类全自动设备满负荷运转。

“现在车间里24小时不间断生产,每天加工小麦800吨。即便这样,还是供不应求。”赵国辰正给记者介绍,订货的电话又响了起来。

这家面粉企业为啥这么火?“因为我们生产的是新型宫面专用面粉,用这种面粉做出来的宫面不断头。”赵国辰说,能攻克宫面易断头的难题,全靠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

为解决强筋麦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去年,藁城区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创建了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领域专家张波博士牵头成立研发小组,开展宫面专用粉研发。”赵国辰介绍。

短短几个月,张波带领研发团队从十余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蛋白质含量高、强筋质量好、面团延展性强的品种,然后从小麦的不同部位取粉,进行了上百次配方试验,最终确定了宫面专用面粉的配方。赵国辰说,按照这个配方生产出的宫面专用面粉,将宫面断头率从7%降到了0.1%,并且口感更筋道,麦香味也更浓。

研究院成立以来,39名研发人员合力攻关,研发出宝宝粉、烘焙粉、全麦粉等多种产品,认证了6个绿色食品。今年,研究院申报创建2025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面积22.41万亩,推动强筋麦产业向绿色高端发展。

为了让更多像河北晨风面业有限公司这样的农业企业强起来,藁城区秉承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一体运作的思路,引导和支持涉农单位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合作,高标准建设农业创新驿站、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学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服务推广平台,激发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围绕主导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突破、新品种研发,藁城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成立石家庄市强筋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北方蔬菜产业研究院,并指导农业企业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9家。

——聚焦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创新驿站创建工作,共建成农业创新驿站17个,其中省级5个。玉米创新驿站自主研发的玉米单倍体幼胚加倍技术,将玉米育种过程中重组体到稳定成自交系的时间,从传统的3年6代缩短到7个月1.5代,育成并审定新品种22个;省级大豆创新驿站以南营镇土山村为核心的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281.1公斤,打破了我国万亩规模大豆亩产250公斤纪录。

“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了全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并正在成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书清说。

·育人才,激发创新动力

白露时节,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的田野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

种植户李智勇走在自家的谷子地里,托起谷穗,查看长势,笑得合不拢嘴:“种谷子10年了,今年长势格外好。你看,这籽粒多饱满!”

9月3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营镇马庄村的田野里,种植户李智勇在自家的谷子地里,托起谷穗,查看长势。河北日报记者张晓超摄

听着李智勇跟记者交谈,路过的村民接过话头:“智勇,你那职称可不是白拿的,今年亩产700斤肯定不成问题!”

今年55岁的李智勇,卖过兽药、办过饲料厂,2014年回村流转280亩土地,搞起了谷子种植。

起初,因为缺少管理经验,谷子产量不高,让李智勇很犯愁。

2015年,得知藁城区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李智勇放下手里的农活,第一时间跑到城里报了名。

引进优质谷子品种、制定水肥一体化方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施配方施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里,李智勇跟着专家学习标准化种植管理,自己的种植管护水平提高了一大截,谷子产量连年增收。随后,他又建起了自己的小米加工厂。

很快,李智勇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三里五乡的种植户也经常过来取经。

为了让乡亲们增收致富,李智勇采用统一供应种子、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加价收购的“五统一”运作模式,带领当地种植户、合作社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如今,已辐射带动附近10多个村种植谷子1万余亩。

像李智勇这样的乡土人才,在藁城还有很多。近年来,藁城区坚持高端科技团队与乡土人才相结合,出台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在招引高端人才团队加快实施平台建设的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以“分包到人、指导到田、服务到底”形式进行传帮带,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养本地农业技术人才,激发创新动力。

厚植乡土人才的成长土壤,让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装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近年来,藁城区依托农广校大力开展涉农中专教育,已培养学员6400多人;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已培育高素质农民3366人;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40名农民获评技师、助理技师职称。

·强转化,挖掘创新潜力

藁城区南董镇北四公村村东,是金硕果家庭农场的麦椒套作示范种植基地。

9月5日,记者看到农场结满了红彤彤的辣椒。“这块地采用小麦辣椒套作模式,比传统的小麦玉米轮作模式收益高。”农场负责人门锁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麦椒套作,小麦并不减产,每亩辣椒能收500斤,减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3000多元,比种玉米收入高好几倍。

9月3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董镇北四公村村东,金硕果家庭农场负责人门锁宅正在采摘成熟的辣椒。河北日报记者张晓超摄

麦椒套作是藁城区打破传统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模式,创新打造的新型种植模式。2018年,该区以滹沱河北岸的南董镇为核心打造了麦椒套作千亩示范区,选派农技专家从选种、种植、管理到收获,全程手把手指导,把控质量安全。同时,协调河北华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统一收购,实现产销一体化。

经过几年的试种,门锁宅尝到了麦椒套作的甜头。今年,他已将自家农场的1100亩地全部实行了麦椒套作。“前些天,我花了200多万元采购了新型农机,全程机械化操作不仅能节省人工,效率也会更高。”门锁宅对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播种覆膜机械化、浇水施肥一体化、病虫防治飞防化、收购销售订单化……麦椒套作的创新种植模式,已在藁城区实现了就地转化。目前,全区累计推广面积1.3万亩以上。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藁城区积极引导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精准对接,打造集种苗培育、标准化种养、农产品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种养聚集区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张书清介绍,在示范区内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和科技培训,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引着农民赚。

依托滹沱河自然资源禀赋,藁城区在滹沱河两侧建设优质果品休闲采摘示范区、油菜观光旅游示范区、中药材生产观光示范区、蔬菜观光示范区,打造风景亮丽、旅游观光、鲜食采摘“三位一体”的滹沱河畔特色产业经济带。

同时,以南孟镇杜家庄泽农有限公司为核心,建设1000亩高端水果番茄种植示范区,打造“藁城番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以高端黄瓜品种为载体,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品种研发优势,在贾市庄镇贯庄村打造1000亩高端黄瓜示范推广基地,辐射带动贾市庄镇万亩黄瓜基地提档升级。以南营镇、梅花镇富硒带为核心,发展富硒大豆和谷子千亩片区,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藁城区将依托优质麦良种繁育区、智慧设施蔬菜展示区、粮食加工物流区、现代食品加工区、环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展示区五个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